在朋友圈里,我們時不時的就會看到有人分享類似這樣故事情節的文章:大概意思是某女孩喝男友出門游玩,一同嗨,然后就會在深夜出現肚子痛,然后緊急就醫。大家都以為的小事,竟是肚內出血,一通手術操作救了回來,最后給出診斷為黃體破裂!聽著很嚇人,聽著離我們都很近,到底什么是黃體破裂呢?真有說的那么邪乎嗎?
什么是黃體,真的那么容易破裂嗎?
我們先了解下什么是黃體吧,是指排卵后有卵泡迅速轉變成的富有血管的腺體樣結構,如果是沒有受精形成的稱之為月經黃體,如果受精那就是妊娠黃體了。簡單來說,就是卵泡排卵之后剩下的組織在一種叫做黃體生成素的激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此,排卵之后大姨媽到來之前的日子就是黃體期,通常是姨媽前的一周。
由于黃體的職責主要是分泌雌激素與孕激素,為懷孕做準備以及在孕期保駕護航。因此若沒能成功懷孕,黃體就會慢慢萎縮,顏色也會從黃色變為白色。
再說,它為何會破裂。聰明的你第一時間應該就能聯想到了一種原因:
還有一種原因是因為她自身的小血管破裂,不過這種的通常傷口較小出血少,凝血功能好的話,能自行止血,就沒啥大事。如果是猛烈撞擊或凝血不好,就止不住了,流出的血液把黃體撐破,沒其他辦法趕緊就醫。對了,千萬不要過度的減肥,太瘦的女性更加容易發生黃體破裂。
常說的黃體不足是啥表現?如何知道自己足不足?
黃體不足,不是說它不夠,而是說卵巢排卵后沒有完全形成黃體。這樣雌激素也好還是孕激素在分泌上都是有問題的,就像雨水不夠養分不夠,子宮的土壤就不能保證足夠的肥沃,不利于受精卵的著床,是不利于妊娠的。甚至還會導致輕微的不孕癥,以及早期流產風險升高。
對于普通女孩來說,黃體不足還會導致月經周期的縮短,或者在經前幾天有少量類似經血的分泌物流出,然后才是正式的大姨媽到來等現象的出現。至于如何知道自己黃體足不足,最好還是去趟醫院做檢查。
我是喬妹,黃體破裂這件事,若真的發生確實很兇險,但也不必過于擔心,黃體也沒有想象的那么脆弱,除非在黃體期有猛烈的外力撞擊(我想這點大多數人都能注意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