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以阿爾茨海默病(AD)為代表的老年癡呆患病人數持續增加,防治形式日益嚴峻。“目前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病人數大約在1000萬,但早期就診率只有14%,即便是晚期患者,就診率也只有34%。”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王彥華教授援引數據指出。
更令臨床醫生撓頭的是,不少患者和家屬覺得這個病治不好,干脆就不治了。實際上,和溶栓一樣,阿爾茨海默病也有治療“黃金窗口期”,也就是從輕度進展到中度的3—5年時間,在此期間開展積極干預依然具有非常大的治療價值和意義。
不睡覺、不吃飯?特殊癥狀別忽視
臨床上,阿爾茨海默病可分為三個階段,從最早輕度期到最晚重度期的患者,病程時間可達10—20年。一般認為從輕度到中度階段,患病時間有3—5年。而中度到晚期的病程,可長達10—15年左右。患者病情的進展和日常照顧、是否進行藥物或非藥物治療有著密切關系。
在王彥華接診的患者中,不乏有抓住“黃金窗口期”進行治療的案例。72歲的袁奶奶就是比較幸運的一位。大約半年前,袁奶奶在女兒的帶領下,找到了王彥華。
“當時來看病時,她女兒說老人有睡眠障礙,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家里養的花花草草也照顧不了了。根據以往經驗,我一看就覺得袁奶奶不是單純的睡眠問題,很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癥狀。”王彥華對袁奶奶的就診過程仍然記憶猶新。篩查結果證實了王彥華的設想,袁奶奶的確是早期阿爾茨海默病。
86歲的王奶奶也是發現及時的代表。據王彥華介紹,王奶奶最初來就診是因為她不好好吃飯、總往外吐,沒想到一檢查竟然是阿爾茨海默病。因為發現及時,在積極的藥物和物理治療下,袁奶奶和王奶奶病情幾乎得到了控制。
“大家都知道記憶力下降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典型癥狀,但實際生活中我們發現,這個病的癥狀非常多且各不相同,一些老人睡不好、吃不好,很可能就是疾病早期的表現。”王彥華告訴搜狐健康,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變性疾病,早期患者病變程度較輕,如果能在此時發現并給予合理治療,是有希望延緩疾病進展的。因此,提高全社會的早期知曉率非常重要。
提高知曉率需要全家人參與
國家衛健委印發的《探索老年癡呆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強調,我國公眾對老年癡呆防治知識知曉率要達到80%,社區(村)老年人認知功能篩查率達到80%。顯然,我們目前的防治知曉率與目標相差較遠。
具有多年臨床經驗的王彥華意識到,想要真正提高知曉率,需要全家人共同參與。“家里所有的親朋好友、子女、孫子孫女,甚至小孩兒都要知道阿爾茲海默病的早期的癥狀有哪些才行。”
王彥華解釋說,阿爾茨海默病起病隱匿,通常家人說不清楚起病時間,但它有典型的首發征象,也有一些行為上的異常。如果家里人都非常了解,很容易發現問題。
那么,子女都應該注意哪些蛛絲馬跡呢?王彥華總結了四個方面:首先,患者出現的是記憶力減退,這一部分記憶力主要是近期的記憶力,早上吃了什么或者剛才要做什么事情很容易忘記,但是遠期記憶,比如小時候、年輕時候的事情會記得很清楚;其次,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沒有了,比如新買的小家電或手機,怎么教都學不會;第三,社交能力下降,與他人交流減少,閱讀能力下降,計算能力下降,比如買菜時候不會算錢多少等;第四,穿錯衣服,前后、里外穿反或薄厚與季節不相符等;第五,吃飯速度變慢,不知道吞咽,邊吃邊玩等。
如果老人已經出現行為異常,比如焦慮、抑郁、敏感、多疑,經常翻東西找東西、丟東西,甚至自己也走丟過,找不到家,那說明情況已經不太樂觀了。
“這些都是生活中的細節,馬上臨近春節了,希望當子女的多去關心關心自己的父母,如果有機會,帶爸媽做個量表自測就更好了。”王彥華說。
同時,王彥華提醒,隨著病情發展,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容易出現情緒異常,如暴躁易怒、沉默寡言、焦慮抑郁等。家庭成員一定要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多溝通,及時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
治療用藥連續兩年進入醫保
除了知曉率、早篩率和就診率低外,阿爾茨海默病的另一個困境是沒有根治性藥物。“阿爾茨海默病的機理并不明確,科學界提出了多個致病理論,早年間應用于臨床的藥物也十分有限。”王彥華說。
此外,傳統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藥物都是對癥治療,可以短期改善癥狀,但長期使用并不能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程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治療信心。隨著科學家對阿爾茨海默疾病研究的不斷深入,有觀點指出,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炎癥性疾病,神經炎癥早期即已發生且始終貫穿全病程。還有多項國內外研究結果表明,腸道菌群失衡,造成菌群代謝產物紊亂,可能誘發外周免疫異常,進而誘導中樞神經炎癥的發生。這意味著腸道菌群可通過神經炎癥介導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病程發展,且早于Aβ等病理特征。
基于上述理論研究, 國產原創藥物甘露特鈉膠囊于2019年上市,成為國際上首個通過腦腸軸機制系統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2022年、2023年,該藥連續兩次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機會,也減輕了疾病負擔。
王彥華告訴搜狐健康,由于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最大的特點就是“一體多病”,在治療上,醫生會從長期有效性、安全性、可負擔性和用藥便利性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臨床研究證實,甘露特鈉治療第4周出現療效,在36周內能持續改善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且藥效隨時間逐漸增強,起到持續改善認知功能并延緩病程的作用。此外,甘露特鈉對于患者血壓、血糖無明顯影響,可與許多慢病藥物聯用,有利于老年慢病的長期治療。更重要的是,在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后,按照各地不同的報銷比例,患者每月治療費用僅需300元左右,甚至更低。
鑒于我國龐大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基數,雖然研發困難,但多家國內上市公司也都在積極開展相關藥物的研發。對此,王彥華強調,無論哪種藥物,最關鍵的還是早期識別、早期干預,在“黃金窗口期”進行治療才能盡早延緩認知功能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