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天氣熱如湯”的三伏天即將過去,但到目前為止,整個通城暑熱依舊未消散,這是“末伏”遇上了“秋老虎”。南通六院中醫科主任花佳佳提醒市民,“秋老虎”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最頻繁的時候,冷熱交替之下身體很容易出現問題,一定要多加防范。
高溫防暑措施仍要做好
“早晚涼爽、白天高溫悶熱,這些都是‘秋老虎’的特征。”花佳佳介紹,即使“三伏天”已經過了,老年人以及身體比較虛弱的人群仍然要做好高溫防暑措施。平時可以穿一些淺色、寬松、透氣的衣服;早十點到晚四點之間盡量不要外出活動;如果出汗較多,要多喝水,必要時可以喝些功能性飲料補充電解質平衡。
謹防風燥感冒的發生
花佳佳介紹,“秋老虎”時節感冒的類型主要是風燥感冒引起,其誘因是空氣濕度由高變低。風燥感冒的特點就是“干”,喉嚨干、嗓子緊,干咳且嗆咳,還不易痊愈。他建議,得了風燥感冒的患者要及時補充身體中的水分,多食用一些有滋陰潤燥功能的食物,比如梨、百合、蓮子、銀耳等。
他進一步解釋,秋梨鮮嫩多汁,清熱生津、潤肺清燥,生食能明顯緩解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現的咽喉干、癢、痛等癥狀;熟食如做成冰糖蒸梨,可滋陰潤肺、止咳祛痰,對治療肺熱咳嗽等效果更佳。而百合能清心除煩,蓮子也有安神的功效,銀耳則是“平民燕窩”,甘淡性平,可滋陰清熱,三者搭配做成銀耳蓮子百合湯,能很好地養肺潤燥、寧神養心。
還需防范面癱、心血管疾病
從“三伏”結束到“秋分”的這一段時間是全年溫度、濕度變化最大的時候,逐漸從夏天的高溫高濕轉變到秋天的秋高氣爽。“這個節點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晝夜溫差、室內外冷熱交替都會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功能及心血管功能發生變化,皮膚和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心臟負擔加重,血壓波動幅度變大,血管收縮和舒張的變化也比較明顯。體弱及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心腦血管無法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其發病率會有所上升。”花佳佳建議,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病人要格外注意控制血壓和血糖,不要讓自己處于冷熱交替的刺激中。
不少人錯誤認為防“秋老虎”就是要盡量避開悶熱的天氣,于是長時間待在空調環境中。加上秋天早晚氣溫比較涼,風寒侵襲面部,容易造成面神經炎,也就是面癱。“如果一味地追求涼爽,空調、電風扇對著面部直接吹,容易導致局部神經血管痙攣、水腫,繼而出現口角歪斜、流涎、講話漏風等面癱癥狀發生。”花佳佳強調,預防面癱要做到不過度吹風,不直吹,不貪涼,逐漸適應當前的溫度,早晚出門適度做好面部防護